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二手物品交易的跳蚤市场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然而,看似双赢的交易方式背后却隐藏了不少“坑”:“闲鱼”“转转”“拍拍”等APP构架出的二手交易平台,让我们每个人通过一部上网的手机就可以一键开店,将自己闲置的物品卖给他人,也可以低价购买到他人闲置的物品。但这些看似便利的二手交易平台有时也会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进行诈骗犯罪的工具。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多起利用二手交易平台实施诈骗的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小吴,在“闲鱼”和“拍拍”二手交易平台,贴出广告谎称自己要低价销售二手手机,等有意向的买家决定要购买小吴手机时,小吴便编造出种种理由引导买家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私下交易,待买家支付定金或者全款后就将对方拉黑。被害人受骗后往往会向二手交易平台进行投诉,待二手交易平台将小吴的闲鱼号或者拍拍号封杀后,小吴继续通过其他朋友的微信号或者支付宝号登录平台实施诈骗。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小吴共计诈骗16笔,涉案金额3万余元。 上述案例并非个案。某大学学生小余在赶集网上看到,原价2000多元的捷安特自行车只卖400多元,卖家还是“发烧友”,小余兴奋不已。 “发烧友卖的货肯定没错。”小余说,他确认了照片中车架上的品牌名后就果断地买了下来。可高兴没几天,自行车脚蹬就坏了。修车店的老板告诉小余:“这个车只有车架是这个品牌的,其他配件都被换成了不值钱的。” “这个"发烧友"卖家可能是假的。”网购达人小袁表示,“自我包装”是二手交易平台卖家的惯用方式。在商品描述栏中写自我介绍时,卖家通常会把自己包装成“发烧友”“旅游爱好者”“大学生”等良好形象,这样在卖二手货时就更容易取信于人。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赖明明认为,二手市场具有“柠檬市场”特点,即信息不对称,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这导致交易中容易出现欺诈行为。 “二手交易平台对商品的真假负有相应审查义务及法律责任。”赖明明认为,真正合理可行的做法是,交易平台与二手商品售卖方共同担责,当出现贩卖假货等情况时,交易售卖方担主要责任、平台担次要责任,具体分责比率可进一步商榷。 检察官提醒,大家在运用二手交易平台进行线上购物时,一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在实际收到货物并进行验收之前,不要先行在平台上确认收货,二是不要与卖家在平台下交易,避免钱财两空,上当受骗。